【孕婦注意】陳柏宇太太宮外孕需切除輸卵管,及早發現減低對生殖器官影響,提防3大病徵。

分類 : 懷孕健康

陳柏宇和老婆符曉薇(Leanne)結婚3年,女兒Abigail快將兩歲,Leanne一直希望為女兒添一名弟妹。然而,Leanne日前自爆5月時發現懷有第二胎,滿心歡喜,無奈之後經常下體出血及腹部疼痛,經檢查後發現是宮外孕,於6月需接受緊急手術,終止懷孕。

Photo from Instagram@jasonchansfamily

Leanne坦言當時很傷心,曾一度幻想胎兒仍在,幸獲同病相憐的朋友安慰,才慢慢走出小產的陰霾,現身心已逐漸回復正常。她並留言:「唔係想話畀人聽我究竟有幾堅強,只係希望幫到有需要嘅人,我希望大家都唔好經歷到呢樣嘢。」網民都紛紛留言加以安慰和鼓勵。

Photo from Instagram@jasonchansfamily

陳柏宇接受《蘋果日報》訪問回應有關事件時表示,太太懷孕56個星期,因為感到腹痛求醫,經檢查後發現宮外孕要做手術,感覺好大打擊,因為最終要切除一邊輸卵管,並沒有其他選擇。」他坦言太太亦很不開心,有分享自己心情,同佢溝通件事,以成熟態度去處理。

獲同路朋友鼓勵走出陰霾

Leanne亦有回應事件,表示情況已經好轉,但因為疫情關係未往覆診,現在維持在家做運動,食得健康,令身體盡量保持健康。她指大約5月時發覺懷孕,但一直出現痛和出血,曾到婦科檢查,但下體有時出血,所以大部分時間臥床,直至6月臨覆診前突然好痛,好似盲腸炎,到達診所醫生替她進行超聲波檢查,發現腹部出晒血,輸卵管爆了,認為是宮外孕,需緊急進行手術。醫生更表示,曾有宮外孕,之後懷孕再發生機會大,要小心。

Leanne回想當時心情,她表示:「自己好失望,怪責自己!」但其實件事自己亦控制唔到,幸好媽咪幫手煲湯畀我飲,陳生幫手做家務,放假亦經常陪伴,令她心情好轉。加上有朋友試過兩次宮外孕流產,最後亦能成功懷孕,順利誕b,所以覺得自己不應再鑽牛角尖。

  • 求子成功|42歲妻嘗7次試管嬰兒險死、第8次終誕子丈夫喜極而泣

  • 每70-3000孕婦中有一人宮外孕

    宮外孕的正確名稱為「異位妊娠」,正常的懷孕胚胎應著床於子宮內,但當胚胎不正常地發生在子宮以外的位置,如輸卵管中、與陰道相連的卵巢,腹腔或子宮下部(子宮頸)。便稱為宮外孕。異位妊娠不能正常進行懷孕,受精卵無法生存,生長的組織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致命的出血。

    Photo from Shutterstock

    及早診斷減低生殖器官影響

    原來子宮外孕發生率約1.4﹪,大約每70-300個懷孕中有一個子宮外孕,常見於年齡在35歲至44歲之間(約每千名懷孕中有27.2名發生子宮外孕)。子宮外孕發生率過去二、三十中有明顯增加的趨勢,從19601980年代,在美國及芬蘭等西方國家,20年之間子宮外孕發生率增加了34倍。但死亡率在同時期卻在降低,大約是0.04%。主要原因是早期診斷技巧的提升,包括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β-hcG)、陰道超聲波和診斷性腹腔鏡的應用。在輸卵管受損之前診斷出子宮外孕,可以降低後續的罹病率和死亡率,也可以保守治療方式,保留日後的懷孕能力。不過,曾出現子宮外孕婦女,下次懷孕發生的機會增加713倍。

    提防宮外孕的3大警號

    通常,宮外孕的第一個警告信號是輕微的陰道流血和骨盆疼痛。如果血液從輸卵管漏出,可能會感到肩膀疼痛或有排便的衝動。如果受精卵繼續在輸卵管中生長,則可能導致輸卵管破裂。有可能出現腹部大量出血。這種威脅生命的事件的症狀包括極度頭暈,昏厥。

    如果,有懷孕可能性的婦女,出現以下3大症狀,請盡快尋求醫生協助,包括:

    1.嚴重的腹部或骨盆疼痛伴有陰道流血;

    2.極端頭暈或昏厥;

    3.肩部疼痛。

    誰是宮外孕高危一族?

    • 骨盆腔炎疾病(包括輸卵管炎症):有將近一半的宮外孕病人,有過骨盆腔發炎的病史。有過骨盆腔炎症的病人其發生宮外孕的機會較一般正常人高67倍。 ?
    • 輸卵管旁粘連:可由於先前的流產、產後感染、盲腸炎、腹膜炎或子宮內膜異位症所形成。
    • 子宮內避孕器:可能妨礙正常子宮腔內懷孕,增加子宮外孕發生率三到四個百分比。
    • 輸卵管手術:包括輸卵管結紮、先前子宮外孕輸卵管保守手術、輸卵管接通術和不孕症相關之輸卵管整形手術,術後發生子宮外孕的機會較一般人為高。
    • 子宮輸卵管先天異常:發生子宮外孕的機會是一般人的45倍。
    • 不孕症病史:不孕症患者發生子宮外孕機會較高。不孕症病患以多個胚胎植入發生子宮外孕的機會較高(3-13%)。

    Source by 台灣長庚紀念醫院婦產部Mayoclinic

    Text by Parents Concept

     

    Subscribe PARENTS CONCEPT 親子思維
    Telegram:
    https://bit.ly/340c1vu

    Instagram:
    https://bit.ly/2Ny9xi4

    Twitter:
    https://bit.ly/2mdoKK0

    YouTube channel:
    https://bit.ly/2MF3r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