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家庭-下】如何在社會運動中,學習與孩子並肩作戰,建立正面溝通。

分類 : 教養心得

近期香港社會動盪,參與運動的年青人,年紀越來越少。相信許多父母都擔心,應該如何與子女討論時局,怎樣解釋才能令孩子明白社會事件,以及如何正面溝通,以維持彼此信賴的關係。

臨床心理學家李智群博士表示,其實家長及老師可以藉著這次運動,為小朋友灌輸合理正確價值觀,讓他們明白一百個人可以有一百個意見,但大家仍然可以坐在一起互相討論,接納及尊重別人,學懂不同場合、事件有不同的看法。

我們明白不同事件可以有正面或負面的意見,家長不妨與小朋友一同討論,聆聽他們的心聲,成年人不用作出結論,以免限制了小朋友的思考。每次只是針對事件的經過去討論,如今次某方較為衝動,表現不太理想;這次某方較為冷靜處事,做得較出色等。從而教導小朋友正確的價值,如及分析事情的能力及面對情緒的方法。

Photo from Internet

討論勝於答案

許多時候家長希望盡快給小朋友一個答案,希望可以解決小朋友的疑問,事實上對於89歲或以上的小朋友來說,他們已經有對事情的思考和判斷能力,一個對或錯的答案,未必能滿足他們,家長必須耐心和他們討論、分析,聆聽他們的想法。

有時家長自己亦不懂回答,不妨坦白告訴小朋友,這次的難題,自己亦不懂回答,不如我們一同去觀察、分析、討論,家長應為小朋友設想而不應太快給小朋友下定論,那一方是對或錯,避免為自己及小朋友訂下太強硬的立場,盡量以每件事件去分析。讓小朋友自己表達,甚至分享自己有什麼情緒,如果小朋友覺得心裡不舒服、傷心、憤怒,家長可以按撫他們,然後一同想想可以做什麼事情,如睇書、到郊外呼吸新鮮空氣或打波,讓大家舒緩情緒。

  • 把握0-3歲腦部發展黃金期!揀啱補腦營養配合家長培育 幫寶寶激發潛能

  • Photo from Shutterstock

    逃避亦是解決方法

    或許有些家長亦不懂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更不知如何回答小朋友的問題,於是選擇逃避問題。其實從心理角度而言,每個人對壓力、焦慮的應對方法都不同,有些人會積極處理問題,但有些人會選擇逃避。其實有些事情暫時未能解決,可以先放下,逃避亦是一個解決方法,待自己有更多力量才去處理。從心理學角度,這是一個自我保護機制,只是待自己有更理想的狀態和能力時,再去面對和處理。

    家長亦要學習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明白大家很想時刻緊貼最新的情報,但亦要控制自己,要明白晚上追蹤新聞和翌日追看,其實結果亦沒有太大的分別。若知道自己的情緒反應比較大,更應該暫時遠離。同時提醒自己,不要有太過概括的立場,應逐件事情、逐個人來評論事件,將所有事情歸黨、歸派是很危險的,單一的立場會使人將事情兩極化。萬一自己遇到一些很不公、憤怒的事而出現情緒激動,可以向小朋友解釋,因為覺得這件事情不公平,情緒有點激動,需要處理一下自己的情緒。待自己心情平伏後,再慢慢和小朋友解釋。

    家長想幫助小朋友面對問題,亦要好好愛錫自己。愛錫的方法非助長自己的情緒,而是當自己有強烈情緒時, 覺察自己的情緒,接納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情緒。如憤怒、驚慌、恐懼,情緒本身並沒有對或錯,家長要花時間與自己的情緒相處,待自己回復過來,才能處理其他事情。

    Source by 臨床心理學家李智群博士

    Text by Parents Concept

    Subscribe PARENTS CONCEPT 親子思維
    Telegram:
    https://bit.ly/340c1vu

    Instagram:
    https://bit.ly/2Ny9xi4

    Twitter:
    https://bit.ly/2mdoKK0

    YouTube channel:
    https://bit.ly/2MF3r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