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家庭-上】面對社會局勢,家長應如何教育小朋友正確的價值觀?

分類 : 教養心得

面對香港近期的動盪不安,每個人心裡都有不同的情緒,憤怒、傷心、震驚、失望!作為成年人都難免情緒失控,作為家長更難免擔憂應如何與孩子一起面對這場風暴?應怎樣教導小朋友才避免他們迷失方向?臨床心理學家李智群博士想先為大家說一個故事。

Photo from Shutterstock

印第安民族流傳著一個源遠流長的故事,一位老爺爺和孫兒說故事,每一個人心裡面都住了兩頭狼,一頭狼代表憤怒、驕傲、疾妒、害怕和羞恥,而另一頭狼則代表溫柔、善良、感恩、希望、微笑和愛。這兩頭狼是勢不兩立,會互相搏鬥。孫兒便問爺爺:「哪麼那一頭狼會打贏?」爺爺告訴他:「你餵飼的那隻狼。」

李博士表示,情緒其實沒有對錯之分,但我們可以選擇是否要將憤怒, 甚至仇恨加劇,還是選擇從良善、道德的角度出發,認真思考個人的價值觀,究竟您心裡想「餵飼」那頭狼?家長的思想亦會直接影響小朋友,家長想培育出一位正面思想和價值的小朋友,還是想在孩子心裡埋下恐懼和仇恨的種子?

抓緊教育思考良機

或許大部分人都覺得社會運動帶來的害處可能比好處多,但其實如果家長、老師可以藉著這次運動,教導小朋友怎樣處理情緒,怎樣思考正確的價值觀,學習按每件事情來分析、討論,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其實是小朋友成長中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特別是小學階段,他們仍然依賴父母,但他們已懂得閱讀新聞,有批判性的思想,父母的教育對他們日後成長將有深遠的影響。

先了解幼兒心理發展

家長想了解怎樣與小朋友溝通,便要先了解小朋友的心理發展。不同年齡階段,他們的心理發展和需要都有所不同。

  • 把握0-3歲腦部發展黃金期!揀啱補腦營養配合家長培育 幫寶寶激發潛能

  • 幼稚園至初小階段小朋友的認知發展較為兩極化,只有對和錯、黑和白、公平與否, 很少存在灰色地帶。在他們的世界裡,父母、師長的教導是他們辨別是非的標準。

    中小階段小朋友接觸的事物越來越多,亦開始有批判性的思考,他們會對不同的事物產生好奇心,自行嘗試解決問題和判斷是非,漸漸發現社會並非只有黑和白、對和錯,同一事件可以有正反的思想和判斷,存在灰色地帶,他們自己亦有自己的立場。

    高小階段的小朋友思想更為複雜,他們除了有更成熟及深入的判斷能力、思考能力,對事情的看法和透徹度已接近中學生。同時此階段正進入青春期,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和立場,希望獲得別人的認同和接納,特別是朋輩間,並渴望形成屬於自己的圈子。

    初小階段的小朋友,他們看到街上許多人穿制服的人士集結、遊行,大家舉起標語、叫口號,這些畫面、聲音與他們以往日常生活有所不同,加上周末因為有大型示威活動,小朋友周末的恒常活動有可能要取消,假日亦多留在家中,如果家裡還長時間播放新聞,這些與常規不同的狀況,可能令年幼的小朋友會感到恐懼、不安,失去安全感。

    對於年幼的小朋友,家長可以直接告訴小朋友那些行為不當,如有人講一些侮辱別人的說話、阻止別人表達自己意見的人,這些行為都不正確。如小朋友看到別人高叫口號或張貼標語,可以告訴他們只要不影響別人,每個人都可以表達意見,還要尊重別人的意見。

    Photo from Shutterstock

    至於中、高小的小朋友,他們在家裡會聽到較多家長討論,他們亦會看新聞,在學校亦可能聽到同學們在討論,他們會想知道發生什麼事情,為什麼,如果被他們看到一些與過去常規不同的事情,如暴力事件,他們會有自己的判斷,並可能感到不安、焦慮,甚至憤怒,還可能令他對一直以來建立的價值觀,完全推翻過去的假設。

    對於中、高小的小朋友,家長可以坦白告訴他們,大家都不是法官,判斷不到誰對誰錯,人是會有心理反應,是很正常的狀況,反而透過這次機會,讓小朋友多了解自己的情緒,如何分析事件。提醒他們,有些媒體比較激烈,告訴他們怎樣分析和選擇媒體,可能要適時遠離,不要太過沉迷,要關注自己的精神狀況,以及哪些資訊可以多看,哪些應減少閱讀,教他們怎樣保護自己。

    Photo from Shutterstock

    好像現時情況,可能大家閱讀一些關顧精神、情緒健康的資訊會比不停追看社會運動的資訊較有利。有時間可以做一些伸展運動、到郊外走走,多點關心身邊的朋友,都有助維持精神健康。

    留意情緒警號

    如小朋友經常看到或聽到有關社會運動的新聞而出現一些異常行為或情緒,家長要加以留意。如小朋友模仿口號或打人的行為,要主動關心他們背後的想法,動機和情緒,引導小朋友這些行為帶來的傷害, 跟他們探討其他的處理情緒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若小朋友突然睡眠質素變差,失眠、發噩夢,或胃口變差,體重明顯下降,無法集中精神、健忘,甚至不願外出或上學,便顯示他們可能情緒受到困擾,情況持續一至兩個星期,可能需要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待續)

    Source by 臨床心理學家李智群博士

    Text by Parents Concept

    Subscribe PARENTS CONCEPT 親子思維
    Telegram:
    https://bit.ly/340c1vu

    Instagram:
    https://bit.ly/2Ny9xi4

    Twitter:
    https://bit.ly/2mdoKK0

    YouTube channel:
    https://bit.ly/2MF3r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