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調查|協康會及香港大學於今年2月至3月期間,向3至6歲學前兒童的家長進行親職壓力及抗逆力調查。調查了解家長4方面,包括情緒健康、親職壓力、家庭功能以及抗逆力。調查發現家長的抑鬱症狀明顯加劇。
撰文:Hedy@Parents Concept 親子思維 │ 資料來源:協康會及香港大學 │ 圖片來源:Freepik
香港大學調查|港大調查:疫下親職壓力大、過半家長「抑鬱症狀」加劇
協康會及香港大學於今年2月至3月期間就「香港兒童家長親職壓力及抗逆力」進行問卷調查,成功訪問了502位3至6歲學前兒童及小學家長,過半都是全職家長。調查由2月至3月從協康會機構樣本網上填寫問卷。發現有過半的家長有輕度至嚴重的抑鬱症狀。24%的家長有中度至嚴重的抑鬱症狀,32%為輕度。與近三年「香港開心啲」研究結果比較,學前兒童家長的抑鬱症狀加劇。
家長抗逆能力出問題
有54%的家長抗逆能力更處於風險水平,46%為非風險水平。不過家庭功能方面則有59%為健康水平,41%為不健康。在疫情下家長與小朋友長時間「困獸鬥」,情緒亦會出現問題,長遠來說可能會影響小朋友的情緒甚或與人相處。
家庭入息影響親職壓力
調查發現當家庭入息越高,抗逆力、應對能力與家庭支援也愈高,家長抑鬱症症狀也愈低。有四成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童家庭抗逆力處於風險水平,抑鬱症症狀也較大。
運用5常法改善情緒
協康會指家長的健康及情緒問題需要特別留意。家長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五常法改善自己的情緒:
1. 常留意
家長應常留意自己的情緒反應及身體所發出的警告訊號。觀察自己的情緒會否出現暴躁或低落沮喪的情況。身體會否莫名地心跳加速或呼吸不暢順等。
2. 常喚停
家長情緒會輕易地影響子女,應減少出現將責任全都放在自己身上或怨天尤人的情況。若腦袋持續出現負面想法,應停一停不要再想下去。
3. 常自我反問
以簡單的自我反問方式來糾正自己的負面思想。反問自己可以增加對事件的觀點與角度,例如「是否要長時間和老公爭辯下去?會否令大家關係變差?」、「小朋友的表現是否真的如我想像般差?」
4. 常分散注意力
當負面情緒一出現,可先嘗試做自己喜歡的東西,分散注意力。將集中力注意到自己喜歡的事情身上,例如散步、做運動、吃甜品等。
5. 常備金句
當自己心情低落的時間,可以製作一些鼓勵自己的金句卡提示自己:「路雖然艱難,但憑信心,甚麼事都能解決。」、「一家人開心比小朋友學業成績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