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牙是嬰兒成長其中一個重要階段,一般嬰兒在大約6-9個月先出門牙,7-10個月會出側門牙,然後到12-16個月長出第一隻大牙,16-20個月出犬齒,23-30個月長出第二隻大牙,3歲之前長齊20隻牙。過程中,由於牙肉腫脹,感覺不舒服,所以幼兒會發脾氣、睡得不好、不願意飲奶等。有不少家長以為嬰兒出牙發燒是正常,但事實上發燒與出牙並沒有直接關係。
為何寶寶會發燒?
常聽說寶寶會因出牙仔而發燒,但其實出牙並不會導致發燒,雖有研究指出,正在出牙的寶寶的體溫平均會比平日高,但只是高0.01度左右。可是,這階段的嬰兒又的確較易生病,原因之一是由於他們這時會開始亂爬,並把不乾淨的手腳放進口裏,增加感染細菌機會;另一方面,6-9個月大的嬰兒體內母親的抗體卻開始減少,卻未能建立自身良好的免疫力,正值他們一生中最易生病的時間,所以父母應時刻保持寶寶手腳清潔,減輕生病機會。
如何紓緩出牙的不適?
由於出牙期間會經常流口水、心情不好,寶寶也會因為牙肉痕癢而喜歡咬東西。所以要紓緩出牙的不適,讓嬰兒咬牙膠是其中一個方法。
專家在此提醒家長要留意牙膠的物料和設計,建議選擇款式簡單、沒有太多配件的牙膠,物料要有足夠韌性,不易咬破,表面平滑,以免有尖角割損口腔,而有部份牙膠含有冷凍液體,咬破後液體可能流出,應該小心留意。
另外,將牙膠放入冰格會造成太硬和太冰凍。總之,家長要保持牙膠衛生,定期檢查有否破損。
除了牙膠,家長亦可以用紗布包著手指,幫嬰兒按摩牙肉腫脹的位置。而市面上有類似餅乾的磨牙棒,則未必適合年紀太小的嬰兒,小心磨牙棒碎裂令嬰兒噎著。
未出牙前也注意口腔清潔
父母於孩子未出牙前應開始替他們清潔口腔,吃奶後給他們飲用適量的水,並用紗布沾上冷開水,清潔舌頭及口腔周圍,避免殘留食物引致真菌感染。當出了牙仔,更應開始使用嬰兒專用的牙刷,配合嬰兒專用牙膏來清潔牙齒,也應避免讓他們邊吃奶邊睡覺,令奶水長期接觸牙齒,引致蛀牙。不少家長誤以為任由乳齒蛀壞沒所謂,但其實每隻乳齒下都有恆齒,如果太早因蛀牙而需要拔掉乳齒,可能會令左右兩邊的牙齒移位,恆齒沒有足夠空間生長,排列不整齊,最終需要箍牙。
Source: 衛生署
Text by Parents Conc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