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出生後能順利進食,寶寶的吸吮練習從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良好的吸吮能力能確保寶寶出生後攝取營養無虞,而靈活的口腔動作其實也隱含著其他意義,根據佛洛伊德(Freud)的人格發展理論,2歲以前是所謂的「口欲期」,嘴巴是此階段寶寶用來認識子宮外世界的第一個方法,無論是透過「尋乳反射」本能地以嘴巴尋找周邊物品,或月齡稍長,將任何觸及嘴巴的物品往嘴裡放,都是寶寶探索世界的方法之一。
然而要不要吸奶嘴都是許多新手父母的疑惑。父母對奶嘴常常很矛盾,既肯定、依賴它安撫孩子的功能,又擔心它會影響牙齒和嘴型,所以想給又不敢給,或者一旦孩子開始依賴它就時時刻刻想把它戒掉。其實只要能夠正確使用奶嘴,不過份依賴,奶嘴也能是令人放心的育兒小幫手。
為何寶寶愛吮奶嘴?
其實吸吮是寶寶與生俱來的天性,最早其實可以追溯到懷孕後期。其實早在婦產科醫生照超音波檢查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觀察到寶寶就有吸吮的動作。出生後,寶寶就開始會有所謂的吸吮反射,寶寶會藉由吸吮反應來攝取足夠的奶水,獲得營養。
然而,吸吮反射會維持多久呢?大約持續至寶寶 4 個月左右之後逐漸消失。臨床上的確會遇到有些寶寶對於吸吮的需求比較高,即便餵飽了仍然無法得到滿足及安撫,這時候我就會開始建議媽媽,這是使用奶嘴是最好的時機。近期醫療其實是不斷地進步,很多事情也是不斷地更新,近幾年有實證發現,給睡眠中的寶寶吸吮奶嘴,可以避免嬰兒猝死症 (SIDS)的發生,因此美國兒科醫學會於2011 年發表聲明,鼓勵健康足月的寶寶於睡眠中可以使用奶嘴。
應該讓寶寶吮手指,還是吮奶嘴更好?
既然滿足新生兒的吸吮具有安撫作用,那麼究竟吸吮奶嘴,還是吸吮手指比較好?其實兩者各有優缺點,吸吮手指的優點在於:方便、安全、睡眠時較不容易因為奶嘴掉落而受干擾,缺點則是有衛生安全的考量,且手指可能也會因為過度吸吮而受傷破皮或起疹子,戒除上,因取得方便,較不容易戒除;而吸吮奶嘴的好處除了可預防嬰兒猝死症外,可隨時清潔消毒,相較於手指,戒除時因為可限制取用,達成率相對較高,但缺點則包含:容易掉落、如果使用奶嘴鍊容易有勒住脖子的風險,與品質不良的奶嘴設計有嗆到的危險等。
兒科醫生認為,兩者的選擇全然取決於寶寶的偏好,有些小朋友喜歡吸吮手指、不愛奶嘴,有些則兩者皆不愛,建議家長不妨順應寶寶的喜好,無需過度介入與執著孰優孰劣,只要能針對奶嘴或手指的缺點或可能造成風險的原因加以預防即可。
寶寶什麼時候就要戒掉奶嘴?
家長如果不希望寶寶吃太久奶嘴,可以考慮接近一歲時把它戒掉,因為嬰兒猝死症的好發年齡已過,口慾期(0-1歲)也即將結束,奶嘴的主要功能已經不存在,繼續吃只是習慣性的依戀而已。這時戒的好處是寶寶還不懂得強烈抗議,只需要單純的把奶嘴收起來,吵個幾天他就會習慣沒有奶嘴的日子。
即使不刻意戒斷,大部分的寶寶在一歲至一歲半之間會漸漸對奶嘴失去興趣,尤其只在睡覺時使用的話,這是最理想的「自然戒斷」。但有些孩子還會繼續使用,為了避免恆牙的咬合受影響,美國兒童牙醫學會建議在2-4歲間必須戒斷,最好是在3歲以前。
如何幫助寶寶戒掉奶嘴?
若寶寶長大仍不願放棄這個習慣,或過分依賴,則建議爸爸媽媽可以嘗試協助寶寶戒除,戒除的時機,從6個月~3歲前都適用,可以從限制吸吮的次數或時間等方式著手,但避免在環境改變或寶寶生病時實施,且應該以鼓勵代替強迫或責罰,才不會讓太嚴厲的戒除方法破壞親子關係或造成寶寶的心理陰影,同時,除了要有耐心與一致性的教養原則外,也提醒爸媽要給予寶寶足夠的安全感,在他需要情感上的安慰時,不要吝於給予。奶嘴的戒除需循序漸進,傳統塗抹辣椒水或斷然在孩子面前丟掉奶嘴,都屬於太激烈的手段。
當寶寶哭泣時,除了優先排除生理需求如:肚子餓、尿布濕或不舒服等原因外,可嘗試給予擁抱、輕拍、唱歌或包覆上的安全感,來取代寶寶從吸吮奶嘴而來的安慰。
1歲-1歲半
此時的寶寶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也較有自己的主見,若擁抱、輕拍與唱歌無法轉移他的注意力,爸爸媽媽可用玩具、遊戲或是替代性的毛巾、玩偶等方式來減少寶寶對奶嘴的依賴。
1歲半-3歲
當寶寶1歲半後,家長可嘗試以溝通的方式讓寶寶理解爸爸媽媽的期望,無論是透過儀式的舉行(例如:感謝奶嘴的陪伴後,向奶嘴道別的長大儀式)、耐心解釋或獎品鼓勵的方式等,讓寶寶能藉由認同自己長大而主動放棄舊習慣。
Source: Mayo Clinic
Text by Parents Conc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