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國人母親都被稱為「虎媽」。所謂「虎媽式」教育,是指利用較強硬的手段,令子女馴從於家長所訂立的學習模式和目標。例如,做不完功課不准吃飯,測驗得不到滿分不能去郊遊,學習每種樂器都必須考獲八級成績等。近年,不少知名國際學府的學席都被華裔尖子佔據。因此,即使西方價值從來鼓勵孩子自由發展,亦愈來愈多父母加入「虎媽」的行列。
「虎媽」的教育方式,無疑是目標為本,以孩子的學術前途為最終依歸。可是,單調和重複的學習和訓練,卻會窒礙孩子社交技巧的發展。因此,近年亦興起一種新的理念,叫「海豚媽」式管教。這又是一套怎樣的教育理念呢?
什麼是「海豚式教育」?
「海豚家長」是由加拿大兒童精神科醫生、英屬哥倫比亞兒童心理醫療中心主任Shimi Kang提出,強調的是一種「既權威又尊重」的新時代教養觀。迥異於虎媽的絕對控制與課業至上,海豚家長養孩子就像海豚──重視玩樂、溝通、社交、睡眠、均衡飲食,海豚家長對孩子有高的期待,但也尊重孩子的自主選擇。
她指出,現今父母控制太多(over-instruction),將孩子的時間表塞得滿滿(over-scheduling),是人類史上父母最介入及注重孩子教育的年代,也是孩子最焦慮的時代。虎媽以嚴格控制方式教養子女,其理由是為孩子好,惟是苦心抑或虎心,最終也是苦了孩子,子女只能按父母的要求成長學習,興趣班有多少是自己興趣?自小只懂聽父母指示反應,獨立自主的能力從何而來?
做海豚父母,目的是培養出具有海豚特質的孩子,聰明、善於與他人溝通、懂得玩樂、開心。Shimi Kang指出,海豚在海洋生存表現出創意(Creativity)、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溝通(Communication)和協作(Collaboration),她統稱之為「CQ」,相比起IQ及EQ,她認為,更加是廿一世紀成功的必須具備條件,甚至比起學業成績及分數更為重要。
海豚育兒法有兩個重點,一是權威且平衡的親子關係,二是平衡的生活。在平衡的生活上,Shimi Kang提出了一個簡單易記的口訣原則:POD,其中,P指的是玩樂(play)與探索,O 指的是為他人(others)服務奉獻,D指的是休息(downtime)與睡眠。
「不論是人或動物,玩都與大腦前額葉皮質的發展直接相關,」Shimi Kang表示,前額葉皮質是大腦主管情緒與認知、抽象概念、決策判斷等的主要區域,唯有足夠的玩樂,才能刺激大腦發展出優秀的學習與適應能力。
但到底要怎麼玩,對大腦的發展最有助益?Shimi Kang表示,玩的第一重點是「不要盯著螢幕」,要選擇「擴散性玩法」(Divergent Play)。比方傳統的積木,或是任何讓孩子能發揮創造力的玩具。這種玩具不需要花大錢購置,也沒有特定的玩法,有時,家裡的舊物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與玩樂同樣重要的是休息。「睡眠很重要,」Shimi Kang表示,思考力、想像力、反應力、與好心情都有賴於充足的睡眠。她認為,從3歲到12歲的小孩,每天應該至少睡足10小時,12到18歲的青少年,睡眠也應該有8到9小時。「充足規律的睡眠,比期中考前挑燈夜戰更重要,」她強調。
海豚家長溝通四步驟
當孩子做錯事、無理取鬧,再有修養的爸媽,往往也會忍不住咆哮。然而,親子間是否能有更好的溝通方式?希米.康從海豚育兒原則,發展出一套鼓勵式的四步驟溝通法,名為海豚K.E.Y.S.。她本身應用這個溝通法超過十年之久,三個孩子都在這個溝通法下,變得愈來愈懂事。作法如下:
步驟一:滅除老虎(Kill the tiger)。如果內心已如老虎怒吼,先深吸幾口氣,確認自己在任何行動前都保持冷靜。
步驟二:同理心(Empathy)。向孩子表達你了解他,並和他站在同一陣線。
步驟三:點出你孩子(Your child)的目標。在從孩子情況設身處地思考後,提醒他的目標為何(而非你的目標)。
步驟四:支持成功(Support success)。
做海豚父母,目的是培養出具有海豚特質的孩子,聰明、善於與他人溝通、懂得玩樂、開心。海豚父母也會因應孩子不同的天賦與性格而調配合適的教養法。後起的海豚模式被受注目,海豚家長恰度掌握參與分寸,使其孩子普遍在學業、心理及社交方面較優秀。唯一的缺點是此教養法較為理想化,未必所有父母也可依著實行。
當然育兒之道,不可能有人人合用的公式,父母的重要任務是培養子女生存能力,不要以既定思維思考孩子的未來,不應視成績為一切,應尊重孩子的興趣與天賦。
Source: Psychology Today
Text by Parents Conc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