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是人類與生俱來和最自然的本能,不過,很多人會忽略正確的步姿,走在街上,八字腳、腳踭離地步行者比比皆是。兒童走路時步姿不正確除了會影響外觀外,更會產生痛症及影響肌肉發展。步態出現問題必有原因,一定要找出根源對症下藥,才能徹底解決問題。有多種原因可以導致步態出現問題,包括骨骼、神經、肌肉、關節柔軟度及角度等。而本文將會詳細講解兒童常見的3大步姿問題,讓家長引以為誡。
一、O型腿
初出生的嬰兒都是有少許“O”形腳,這現象是正常的,外觀上嬰兒的膝部好像是向內翻的,此角度約於兩歲時便會變直,內翻繼而變得相反的向外翻而最明顯外翻的時間約發生於三歲時,此後,外翻的角度會慢慢減少並會於九歲時停止。
“O” 形腳不但影響外觀,患者膝關節內側會受力過大而引致痛楚,因膝部變形而踝關節和足部會被迫內翻,著地點會集中在腳底外側而引起皮膚硬化,鞋的外側亦很快被磨損。由於“O”形腳是會隨着年齡而改變,所以一般沒有治療的迫切性,醫生一般都會定期觀察骨骼的變化。一些強化膝關節的運動如踏單車和踏樓梯可增強膝關節的穩定性,從而提供更佳的保護。物理治療師會定期量度膝關節的角度,如發覺變形惡化,患者需要見醫生作進一步檢查。
二、扁平足
嬰兒及小童的足弓由於未發展成熟一般都比較扁平,經正常的生長,足弓會漸漸發展並約於六歲時成形,如有家族遺傳,韌帶過鬆或其他足科病變 (如先天性足關節融合 )的問題,足弓便不會形成。扁平足亦常見於肌肉張力低的小童,由於他們的肌肉處於低張的狀態,足弓便沒有足夠的承托。
常見的功能障礙有:
- 足內側疼痛
- 不能單腳跳
- 跑步或跳動困難
- 容易疲勞
扁平足患者因足部變形而引致後跟縮短,情況持續可能加重足部變形而引致扁平足惡化。因此患者需做按摩及後跟伸展運動。再者患者的小腿和脛後肌會因足部變形而變得無力,因此患者亦需要訓練此組肌肉。
足弓的承托也靠足部的小肌肉輔助,因此,小肌肉的運動也可以幫助足弓的形成。例如在沙灘上步行或用腳抓毛巾。家長選購鞋時必須注意選擇有足弓承托的鞋,鞋身及鞋底不宜過軟或過硬,也不應選過大的鞋,過鬆的鞋不但不能正確承托足弓,還會因過長過重的關係而引致孩子容易絆倒。
三、腳尖走路
腳尖走路可發生在初學走路時,即約一歲大,此現象可能只持續數個月,大部份患者腳尖走路情況都會自然消失,治療師和醫生會檢查患者會否患上其他疾病如腦性及神經系統毛病。由於患者經常以足尖走路,對小腿肌肉的需求大增,因而引致小腿肌肉疲勞及疼痛。由於身體只依靠足尖平衡,患者走過不平路面時會容易跌倒。
長期以足尖走路會使後跟縮短,患者蹲下時,後踭不能平放在地上,而由於鞋頭經常踫到地面,鞋頭很快便破損。治療足尖走路的方法會通過定期觀察,如後跟過緊,可做後跟伸展運動。如患者情況嚴重,可配合支架治療矯正問題。
Source: 醫管局
Text by Parents Conc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