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嬰幼兒都會吸吮手指,有人說這是與智力發展相關的行為,其實這是孩子出生後自然出現的行為,常於嬰兒緊張等情緒時出現。一般來說,到了兩、三歲,孩子便會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不再吸吮手指了。
同時又有些父母見到嬰幼兒吮手指都很擔心,生怕不衞生,又怕他長大了戒不掉這習慣而被取笑。到底嬰兒吮手指有沒有問題?家長又應否阻止?
為何BB總是吮手指?
吸吮是嬰兒與生俱來的本能反應,胎兒早在媽媽肚子內已會吮手指。嬰兒由認識自己的身體開始,慢慢認識這個世界。他們常用口腔探索自己的身體部位,包括手和腳趾,這可能是無意識的。他們也會在肚子餓時吮手指,透過吸吮的動作藉以安撫自己;漸漸演變至緊張、需要安慰或無聊時也吮手指。吮手指是兒童常見的行為習慣,美國兒科學院認為約有一半兒童在四歲前會吮手指。
由於嬰幼兒吮手指通常都會出於無意識或自我安撫,家長無須特意制止或取笑他。隨着孩子長大,他有其他安撫自己的方法及開始介意別人對他的看法,通常這習慣都會在上學階段消失。
若到四、五歲孩子還經常吮手指,就有機會影響頷骨的形狀和恆齒的排列。當恆齒已長出,吮拇指很用勁或舌頭大力推會造成牙齒變形,導致牙齒咬合不齊或哨牙,影響外貌。假如吮手指變成頻密和長久的習慣,嚴重的,手指會因為吸吮而變紅、皮膚破裂,尤其是指甲邊緣的皮膚,可能會疼痛或敏感,甚致破損,容易受病毒感染,或會造成發炎。這些時候家長便要幫助孩子減少這行為出現。
家長應否制止這習慣?
不少家長都有顧慮,怕嬰兒吮手指不衛生,甚至會幫他們戴上小手套,有兒科醫生認為家長不能阻止,也不應阻止。可以做的事,就是保持手指的清潔。同時也提醒一般孩子在半歲過後,慢慢便會戒除。
若孩子長時間也吮手指,成為習慣,家長就需要了解背後原因。醫生指出長時間仍然吮手指的話,這行為反映了孩子比較
家長應如何處理?
- 如果孩子的拇指因為吸吮而變紅、破裂,你可以在他睡覺時給他抹上潤膚膏。
- 留意孩子在何種情況出現這行為。
- 若他只在無聊時才有這些習慣表現,可以提供一些活動讓他的手別閒着,如玩玩具、給他抱和摸布娃娃、拖着他的手、讓他幫忙拿着東西等。
- 如果家長用一些強制的方法,例如:用袜子套着手或以繩子、膠布綁住手指提醒孩子不要吮,甚或塗苦藥水,孩子都會處於被動狀態,所以效用較低。
- 要改變孩子的行為,最重要是他願意改變。如果孩子遇到一些情況,例如因被小朋友取笑而不開心,他會有較大動力去改變;這時便最好利用這些機會去鼓勵他嘗試改變習慣。
- 你可以簡短清楚地講出不想他再吮手指的原因,例如:「媽媽希望你不再吮手指,實在太不衞生了。」保持平靜的態度,切忌用責罵及懲罰。
- 教孩子用「習慣消除」法,想一些與該行為完全有衝突的動作,當孩子想做該習慣時,提醒他做替代動作,例如:想吮手指時,可叫他像彈琴般擺動手指、捏鼻或用手指數數20次。
- 孩子成功按捺自己不吮手指一次,可以用貼紙獎勵加上口頭讚賞,並可用行為表記錄,累積數個貼紙可換喜愛的活動作獎賞。
- 若孩子以這行為吸引成人的注意,或不服氣下故意對抗,最好的方法是不給他任何注意,即不要看着他或跟他說話,直至他停下該行為才再注意他。堅持使用此方法可令孩子感到無趣而減少該行為。
Source: 衛生署
Text by Parents Concept